
全世界最具争议的社交媒体电报,最近宣布盈利了。这消息一出来,互联网圈子简直炸开锅。要知道,这个创立于2013年的平台,可是一直以不赚钱、不妥协自居啊!所以,当杜罗夫大手一挥,说他们终于实现盈利的时候,不少人都在想:这家公司的理想主义,是不是也开始见风使舵了?
说到帕维尔·杜罗夫,你可能没听过他的名字,但他绝对算得上科技界的一号人物,被称为俄罗斯版扎克伯格。不过,他和扎克伯格比起来,还真是另一个画风。他早年在俄罗斯创办了VK,也就是被大家戏称为俄国脸书的那个社交平台。当时这个平台火到什么程度呢?短短一年时间,就成了俄罗斯年轻人的网上根据地。但是,人红是非多,公司火了之后,他的股权结构问题就暴露出来,再加上拒绝配合政府封锁反对派页面,结果直接把自己搞出了局。
你说气不气?换作一般人估计早就认命离场喝咖啡去了,可杜罗夫偏偏不信邪。他拍拍屁股跑到了国外,一边叹着生活的不易,一边捣鼓起新的项目,于是Telegram诞生了。不同于VK这种大众化的平台,Telegram主打安全、隐私保护,还有极端自由主义。简单点说,就是它让用户有一种我发的每一句话都不会被偷窥的错觉。但也正因为如此,它从一开始就注定会惹麻烦。
刚推出那几年,这款应用还只是小众玩家的心头好,比如那些喜欢折腾虚拟货币的人——毕竟区块链精神跟Telegram一样,都讲究去中心化。不过后来事情渐渐变得不可控,因为所谓的极端自由吸引了一些奇奇怪怪的人进来。比如,在韩国闹得沸沸扬扬的N号房事件,那些丧尽天良的视频传播者,用着电报,加密聊天、防追踪功能用得溜溜转;再比如,有毒品交易商在这里面暗度陈仓,把它当成犯罪温床。所以各国政府看不下去了,一个接一个地盯上它,要么封杀,要么要求整改。而杜罗夫呢?当时特别硬气地放出狠话:宁可关掉公司,也不给任何国家提供数据!
但话虽这么说,其实日子并不好过。一方面,各种外部压力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自由理念固然好听,可光靠情怀能顶住资本市场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赚钱哪来的未来发展呀。所以,他们不得不摸索商业模式。在广告满天飞的大环境里,他们倒挺有骨气,没有像其他竞争对手一样做流量轰炸,而是通过频道内精准投放广告收费,同时开发高级会员订阅服务,让用户掏钱享受更高质量、更干净的软件体验。另外,他们还借助区块链技术发行TON代币,两轮ICO融资下来轻松拿下17亿美元——这操作属实厉害吧?
虽然赚到了钱,但整个过程却不像看起来那么顺利。有一次法国警方逮捕了一名涉嫌违法活动的重要嫌疑人,其中涉及使用Telegram传递信息的问题。随后爆出的新闻显示,为了解决这些棘手问题,公司悄悄修改了一部分政策,对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数据可以与执法机构共享……等一下,这难道不是曾经无比骄傲宣传的不妥协原则吗?
于是质疑声四起。有粉丝觉得,这是向现实低头,有点辜负初衷。但站在客观角度来看,我们是不是应该理解这种改变呢?毕竟,无论如何保障隐私,都不能完全忽略社会责任,更别提那些利用工具作恶的人正在逼迫规则一步步升级。当然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你怎么看待这样的变化取决于你对于企业理想和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的理解。
其实回顾过去十年,从一穷二白的小团队,到现在坐拥数亿活跃用户的大型国际性软件,再到公开宣布盈利,甚至预计明年收入突破10亿美元……这个故事本身确实很励志。然而细细琢磨,又总觉得哪里少了些什么。当初那个意气风发、一句不合作怼天怼地的小伙子,如今或许已经慢慢成长为一个老练务实、懂分寸的大老板。这转变未必不好,但总归让人唏嘘嘛。
我们常常感慨科技行业瞬息万变,却又忘记人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如果没有杜罗夫,就没有今天令人津津乐道且充满争议性的Telegram。同样,如果没有时代洪流裹挟而至,大概他也依然留守老东家继续经营VK吧。那么问题来了,当一家以颠覆传统形象示人的公司走向平稳成熟,会不会削弱品牌独特性呢?
参考信息来源:- 平台名称:BBC News- 标题:《Pavel Durov's Telegram: Privacy, Freedom and the Price of Progress》